“蹭飯書記”走紅:模仿“形式”不如傳承“內核”
“大娘,添雙筷子可中?。?rdquo;近日,河南周口一位駐村書記董桂林自帶食材去村民家“蹭飯”的視頻火了。一句樸實的開場白,一碗家常面條,一次次帶著雞蛋上門的走訪,讓他被網友親切稱為“蹭飯書記”。鏡頭之中,干部與群眾同桌吃飯、促膝交談,沒有擺拍的痕跡,只有真誠地互動。這種看似平常的“蹭飯”,實則是新形勢下干部主動融入群眾、傾聽民聲的生動實踐。
“蹭飯書記”之所以打動人心,在于他蹭出了真情實感、蹭準了群眾需求。他不是真去“吃飯”,而是以此為紐帶,走進孤寡老人家中,帶上慰問品,吃一碗簡單的面條,在輕松氛圍中了解村民實際困難、聽取真實想法。這種方式既自然又親切,消除了干群之間的隔閡,體現(xiàn)了干部放下身段、真心為民的務實作風。從傳播效果看,這份不加修飾的真誠,恰恰符合群眾對黨員干部的期待——不是走形式、擺樣子,而是辦實事、交真心。
然而,隨著“蹭飯書記”的走紅,一些模仿行為也開始變味。一些駐村書記、村干部和網絡主播把“蹭飯”當成流量密碼和表演舞臺,使原本溫暖的互動淪為一場場刻意策劃的“基層秀”。有的不顧村民休息時間,要求老人配合炒菜擺盤;有的團隊拍攝、前呼后擁,與其說是走訪不如說是擺拍;還有的虛構劇情、消費淳樸民風,甚至借機讓村委會報銷“伙食費”、索要特產。這些行為不僅未給群眾帶來實質幫助,反而加重基層負擔,損害干部形象,最終“蹭”掉了群眾的信任。
“蹭飯”的本質是聯(lián)系群眾,而不是利用群眾。董書記的視頻之所以引發(fā)共鳴,是因為觀眾能夠感受到鏡頭背后的誠意與尊重。而一旦這種互動變成機械復制、變成表演式走訪,就失去了其核心價值?;鶎庸ぷ鲝膩聿皇?ldquo;千村一面”,每個村莊情況不同,群眾需求各異,聯(lián)系群眾的方式也應因地制宜、因人而異。如果一味追求形式模仿而忽略實質內容,只會南轅北轍、適得其反。
要杜絕“蹭飯”變味,需從理念與機制兩方面著手。對基層干部而言,應真正理解“蹭飯”背后的深意——它不是一場媒體公關,而是一種群眾工作方法,核心在于以百姓心為心,做到身入更要心入。對網絡平臺而言,則需加強內容審核,對明顯擺拍、干擾群眾生活、虛假宣傳的所謂“基層日常”視頻加以限制,避免扭曲價值觀傳播。而對廣大觀眾來說,也需提高媒介素養(yǎng),學會辨別真實與表演,不給作秀者貢獻流量。
說到底,“蹭飯”的溫度,來自于心的溫度。干部聯(lián)系群眾,不在于端不端碗、拍不拍視頻,而在于是否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上、落到實處。無論是“蹭飯”還是其他形式的走訪,唯有回歸初心、真誠互動,才能蹭出信任、蹭出口碑。(李貝)
責任編輯:費菲